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主体 >  生产制造物流

畅想“中国制造”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2-11-17 浏览数:2

欧债危机爆发后,低迷的全球经济景象越发衬托出德国经济的火爆。就连傲慢的美国人如今也不得不放下架子,开始研究德国经济成功的奥妙。美国舆论认为,“德国经验”对美国十分重要,美国经济的衰落,从根子上说是制造业大国地位的丢失,而德国经济的稳健,从根子上说则是仰仗于光彩夺目的“德国制造”。制造业长盛不衰是德国经济保持稳定向上的秘方,而美国若想摆脱经济困境,就要搞“再工业化”,要让“制造业回归”,就要埋头经营“美国制造”。

客观而言,美国人痛定思痛的反思算是找准了方向。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德国经济在欧债危机的艰难时刻仍能独领风骚,显然是因为德国人“至少仍在制造”。近日从柏林传来的消息说,2012年德国机械制造业营业额将创历史新高,达到2090亿欧元,比去年增加2%。预计该行业的生产明年仍将保持2%的增长。换句话说,尽管全球经济前景并不乐观,但德国机械制造业的顶尖技术与质量仍然被各国投资者看好。

中国也是制造大国,但与“德国制造”相比,“中国制造”眼下面临的挑战却要严峻多了。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洗礼,“中国制造”早已成了“全球经济的支点”、“改变世界的杠杆”、“引领全球经济的核心力量”,令世人瞩目,令国人自豪。然而,在“德国制造”的光芒映照下,“中国制造”却难以挺胸抬头,气宇轩昂。在全球产业链上,“中国制造”目前仍处于弱势地位,关键技术仍要依赖进口,关键的设计仍要依靠人家。我们缺乏独家的核心技术及自主研发的实力,因此无力充当先锋,只能跟跑。我们缺乏“中国设计”,缺乏自主创新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国经验”对我们来说同样极其重要。

“德国制造”强在哪里?据说,制造有高使用价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这是德国工业的核心思想。因此,质量、技术、产品性能及售后服务等非价格因素被视为支撑“德国制造”的脊梁。当专有技术、独家质量和工艺成为“德国制造”不可战胜的利器,德国产品的全球竞争优势必然不可阻挡。而所有这一切都来自创新的力量。谁搞科研创新呢?企业。在德国,企业是打造“德国制造”的核心力量。企业是创新主体,体现企业核心价值的是其创新之道。显然,当企业主导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时,科技能量定会高效地投入市场。

据报道,我们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而发达国家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太低了。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还缺少当家做主的气魄,它们还不是创新主体,甚至也没有成为创新主体的愿望。我们的科研工作与企业创新脱节的现象相当严重,实施“创新要以企业为中心”的战略目前还仅仅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总体构想。如何提升科研能力向生产能力的转化是一项战略性任务,为了升级“中国制造”,我们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型国企和中小企业应当坐下来认真反思和研讨。假如我们的科研人员都不愿承担企业研发项目的风险,假如我们的企业家只求从低端产品生产中赚钱,胸无大志,不思进取,不搞项目研发,假如我们的企业家和科学家都不能从政府的战略决策中获得足够的信心、意志、支持和保障,“中国制造”的前景让人如何展望?

制造为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谁拥有了强大的制造业,谁就可以持续发展,繁荣向上。创新是兴国之本,在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局部利益、族群利益、个人利益都该服从大局,都要为创新开道。我们必须要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我们的制造业水平必须得到大幅度提高。

“中国制造”已经深深影响世界,但我们尚须追赶“德国制造”。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在体制、法律、制度、政策等方面都要更新换代,尤其是要吸取德国文化的积极能量。说到底,“德国制造”是一种人格的力量。

上一篇: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攻方向 推动沈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 下一篇:推动中国航空制造业迈入成果“密集发布期”